有多少中国人愿意为内容付费?(情感导师涂磊是哪里人?)
1、有多少中国人愿意为内容付费?
@头条内容付费
@西瓜付费专栏管家
@头条号
知识付费行业,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把一个行业存在的价值和局限性,全都搞明白啦,才能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如果认为,知识付费行业,就是为了缓解用户的“知识焦虑”,或者为用户提供“谈资”,这些想法,经不起推敲。
真正焦虑者,是没法学习的,因为,他们学得越多,越会发现自己无知,从而更加焦虑。而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恰恰是不焦虑的,正如胡适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而给用户提供谈资,这个想法更糟糕。首先,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谈资无需付费。其次,对用户来说,要想让这个谈资有效,越少的人知道越好,如果用户不愿意传播,你的课程是卖不好的。
所以说,“智商税”真没那么好收,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出一些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近两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2019年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将达1.88亿人。那么我们再往后推,未来五年呢?
数据显示:2019年知识付费的市场大约有200亿左右,到2025年可以到500亿左右。下面我们做两个假设:
1、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法适应快节奏现代社会的图书影音很可能像报刊电视那样逐步下滑,而基于网络和移动端的内容消费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这会是一个多大的市场?
2、线上内容消费的人群中,付费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好的新中产人群,首要的问题不是“无聊和需要放松”,而是“缓解身份焦虑、获得阶层标签和寻找继续向上的优势资源”。
如果以上两点成立,那么相较于纯粹娱乐内容,寓教于乐的知识付费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期。
当媒体报道称喜马拉雅要从知识网红第一平台升级为“内容消费第一平台”时,我们无法评价这究竟是目标愿景还是营销口号,但无论喜马拉雅123知识节和66会员日惊人的6000万销售数据,还是得到的精品专栏打造出的一个个爆款神话,似乎都在预示着知识付费确实正在成为内容消费的增长引擎和重要组成。
所以,老铁们去占领每个图书曾经占领的市场吧,去打造知识付费领域的《影响力》、《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吧,细分领域是我们的星辰大海。
最近1年来,付费订阅逐渐成为了趋势。为什么大家一下子开始愿意为内容付费了呢?原Youtube产品经理、现为VC机构Homebrew合伙人的Hunter Walk提出了他的看法。不过除了他列出的这些,文化的改变、在线人数的规模、以及商业模式(参见斑马与独角兽、指数增长的堕落)的变迁也是原因之一。
Farhad Manjoo最近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庆祝了一点,那就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似乎愿意为内容付费了,这是件好事。Patreon的 CEO Jack Conte说:“我认为在文化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新一代的人更关心社会影响。渴望用手中的金钱、时间和注意力去投票。”对此我表示同意,但我也认为,若干其他趋势的同时出现和触发才导致这种直接支付(而不是免费+广告模式)的增加。所以,除了千禧代文化以外,内容付费还因为以下几点(不分先后):
对在线支付已经习惯:Amazon、iOS应用商店以及通常意义的电子商务已经使得大量消费者对在线支付感到习惯(中国的情况比美国甚至更加普遍)。此外,在线支付的使用阻力已经降低到一键点击存储的证书,TouchID等等。
为创作者而不是企业付费:直接向创作者付费(或者实现那种以个人名义支持对方的感觉)从未如此便捷过,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被迫通过中间商来进行交易。例如,Kickstarter、GoFundMe、Pateron以及Indiegogo这样的众筹/支持;通过Stripe的直接交易;像Esty这样的市场;像Twitch这样的打赏机制;像Ipsy和Michelle Phan这样的电子商务附属品。Ben Thompson的订阅邮件我愿意激动地付给他100美元。跟支付100美元给新闻集团相比这种感觉非常不一样。这是品牌和真实性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另一个原因。
在单价方面,小众内容需要比传统的在线广告有更高的溢价:互联网促进了小众内容。事实上很多创作者别无选择,只能直接问受众要钱,因为光靠广告收入不足以支撑利基内容。如果只是放广告的话你每年只能从最狂热的用户那里赚到少量的钱。如果你还有会员交易可以转化的话还可以再多赚一点。且不说美元3美元,哪怕是10美元的一笔支付,其LTV(生命周期总价值)也要高得多。
交易不是Google与Facebook的关注点:这里还有个东西比较微妙。Facebook和Google,这两个作为广告网络其实交易做得并不好,而且也不想把它变成自己的重心。这两家宁愿说服内容所有者通过广告变现。为什么?它们可以通过创造更多的存货、更多的广告主需求并且增加定向效率,通过完善广告解决方案来增加收入。这些都可以在不需要对消费者增加负担并且尽可能少地牵扯到内容创作者的情况下实现。此外,如果能逐步提高效率,这两家还能从广告商和发行商那里赚取更多的预算和注意力。
现在,交易世界也在玩同样的游戏。赚更多钱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价格(对消费者不利)或者提高转化率(迫使某人穿越转化漏斗,这既是艺术也是科学——这个是FB和Google所不擅长的)。所以Google和Facebook这个做不好就使得所有交易相关的模式对初创企业敞开了大门,而这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有很多的实验和选项,而不是只能依赖于双寡头垄断的在线广告。
知识付费这个词最近一两年出的,但是很早就有人把这个事情做大了,那就是罗振宇,最早在2013年,两次付费会员挣了上千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是史上最早,也最大的知识付费。
一、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知识付费是骗子?
前几年还有很多人在往上说罗振宇是骗子之类的,但是这两年越来越少了,5年前大家获取知识的渠道都说免费的,直接在搜索引擎上得到答案。
现在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有知识的人不愿意去做雷锋了,就往自己的公众号上更新,而且还注重版权,禁止其他平台转载,以致于现在搜索出来的答案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了。
所以就是时代的发展让那些不爱学习的人无法适应,导致说知识付费就是骗局。
二、应该用哪个平台做知识付费?
1.得到,有罗辑思维做背靠,有流量资源,其次罗振宇在圈子里面有影响力,很多讲师愿意入驻,有内容,很完善的一个体系,所以能活的好
2.喜马拉雅,蜻蜓Fm等,本身这些是做电台的,也就是手机里面的收音机,自有一定的流量,但是打开率并不高,想要维持高的活跃度光有好的内容还不行,所以他们得花很多推广费获取新用户。
3.荔枝微课,千聊等微课形式,有自有app,但更多的依附于微信,直接在微信上就可以开课,可以把听众变成自己直播间的粉丝,对于没有流量的讲师和他们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4.小鹅通形式的工具,因为吴晓波频道,十点读书的使用,使他们在知识付费圈子知名度很高,很多有流量的都在使用,他的好处是不会像荔枝微课那样把你的流量带到官方的平台,在自己的流量池玩耍,而且小鹅通较早的做了知识付费的小程序,是其他家没有做的。
综上:如果你是牛逼的讲师首选入驻得到,喜马拉雅。如果你有很多流量使用小鹅通,如果你流量不多,想做语音直播,讲的一般使用微课。
好了,最后一句是重点,看好”就是所有的平台都入驻”个人拙见。
最后呢,想说的是要多读书,未来的社会,那些之前觉得学习没用的人会花钱从你这里学习。愿意为知识付费的人目前还是少数,但我相信未来五年会发生观念的转换。
内容付费是迅速崛起的互联网信息商业模式,从众多内容看,手机及其应用的主流模式是碎片化接受信息,而付费内容大多较多,所以受众的使用上并不愉悦。除了在内容上做文章,让内容真正有内容、吸引人,否则大部分人不会主动随意对不了解和认可的内容买单的。当然,除了搞学术的不得不买,比如对中国知网的论文买单行为。
总之,要想让用户为内容买单,就要做出吸引人的、值得买的内容。
博鱼boyu体育谢谢!
付费内容的投放,它在自己专业的领域,有独特的想法,和技术技巧,当别人也在这个领域的时候,而且你的内容,他也比较认可。因为你有时候还有一些内容是免费的,当他看了之后,感觉你的见解对他有用。后面你不免费了,他就会给你去付费阅读!
提起付费,这个事。一般都看。连续性的视频。吸引住了观众。大家愿意掏钱看。无论是短视频或短句。都可以。适合于观众的心理需求。大家肯花钱
这个真不好说,总得来说免费的好,但质量不高,现在知识产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了,很多平台倒逼用户付费。
2、情感导师涂磊是哪里人?
涂磊,1977年6月10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国内地男主持人,毕业于南方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计算机系1996级。
2004年,担任长沙人民广播电台星沙之声频道(FM105)的主持人。2006年,转战电视节目,随后主持了长沙晚间法律节目《方圆调查》。2010年,担任青海卫视新闻脱口秀节目《嘎嘣爆米花》的嘎嘣观察员 。2011年,主持浙江钱江频道电视新闻时评类节目《九点半》 。2012年,主持了江西卫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深度观察》 。2013年,担任河北卫视情感谈话节目《情感大裁判》的主持人 。2014年,担任天津卫视职场招聘节目《非你莫属》的主持人 ;同年,在天津卫视情感综艺类节目《爱情保卫战》中担任情感导师
1、曼联得过几次欧洲冠军杯冠军?曼联在欧冠赛场上一共拿到了三次欧洲冠军联赛的冠军。第一次是1968年,第二次是1999年的三冠王伟业,第三次是2008年欧冠的冠军。1968年慕尼黑空难过去整整10年后,决赛凭借乔治贝斯特的出色发挥4:1战胜葡萄牙的本菲卡。1999年,曼联实现了不可思议的三冠王伟业。...